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将军从元戎,六年守襄阳。大小百馀战,裂衣裹金疮。
相逢说往事,须髯犹奋张。岁晚不得志,巡逻分穷乡。
穷乡民不多,诗书间耕桑。古不识兵火,承平异边方。
一朝六鳌抃,罅隙疏堤防。有盗黠如鼠,有吏贪如狼。
将军手拊摩,不忍斧斫伤。一语对曲直,冷泉解沸汤。
去著来时袍,萧然无装囊。但有送行诗,至今犹珍藏。
壮士困资格,逆旅悭赍粮。况又颇抱病,新添满颐霜。
万人为翰墨,无一曹思王。万人握干殳,无一关云长。
幸而一有之,时论纷臧仓。恨不酾斗酒,与公歌慨慷。
将军未五十,意气摩穹苍。春鸿定决起,天骥终高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