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岑参 岑参〔唐代〕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雷声一在太白山旁边震响,雨点却只落在八九紫山峰。
向东遥望白阁峰顶的云雾,仿佛一半飘散入紫阁青松。
美妙的景象纷然出现眼前,草堂隐居的生活趣味更浓。
自家里幸好还有几亩田地,得以追随二仲隐逸的行踪。
早一知晓有识之士的见解,自己内心里恰与他们相通。
如今错误地屈从一介小官,不免为沾染尘俗感到愧疚。
早年垂钓的鱼竿不复把玩,舂米的石碓也已弃置不用。
飞鸟投林激起我无限惆怅,南溪畔又传来报时的夜钟。

注释
因假:一作“田假”,唐代官吏到职田理田的假期。
白阁:终南山的一个山峰,在陕西鄂县东南。
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邱县南。
紫阁:终南山的一个山峰。
胜概:美景。
衡门:此指自阁西草堂。
延:及。
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求仲。
达士:明智达理之士。
偶:恰。
徇:从,曲从。
尘容:俗态。
碓(duì):舂米的器具。
南溪:泛指白阁西草堂南边的溪涧。▲

创作背景

  诗人在三十岁考中进士时,却只在京城长安做了个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职责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而又琐碎。这对于诗人来说,无异于被无形的绳索捆缚着,使他置身于牢笼。诗人不耐烦衙署的枯燥无味,请假回到草堂,写下这首诗。

赏析

  诗以清奇多姿的景语开笔,表现诗人远听太白轻雷、近看紫阁流云的归山逸趣;中间续以久滞宦途的兴叹,折为“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的失意和惆怅;最后复出之以景语,留袅袅钟音于诗外。诗以山中雷鸣雨落、云烟变幻的奇观为启端,抒发了诗人对心居微官的愧悔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全诗语调慷慨豪迈调,绘景雄奇瑰丽,境界淡远,写得气魄非凡。

  开始四句写雷雨景象,第一、二句写远景。诗人在白阁峰西面自己的草堂中,极目远眺,只听见轰然的雷声突然从终南山那面传来,震耳欲聋。“雷声傍太白”一句,起势突兀,巨响自天而降,震撼人心,具有先声夺人的咄咄气势。接着,闪逝雷煞,大雨滂沱,笼罩着莽莽苍苍的终南山诸峰。这铺天盖地的大雨,在惊雷的衬托下,更加气势夺人。第三、四句渐次而近:终南山的雷雨正向草堂汹涌逼来,东面白阁峰上的乌云,如万马奔驰,涌向那紫阁峰上的十万长松中,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激起满山的虎啸龙吟。开始这四句,雷鸣、雨下、云涌,写得层次分明,又错综交织,并且与终南山和白阁、紫阁诸峰相连,造成一种雄阔无比、笼罩宇宙的恢宏气势。

  接着,诗人却就此陡顿,转换笔锋。“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是这首诗前后过渡的关键。前一句是对风雨雷电交织而成的雄壮景色的赞叹,而后一句于赞叹之中,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表面是在进一步渲染草堂景色之胜,而实际上,是用“衡门”与帝都长安以及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衙署相比,京城和衙署尽管那般堂皇,但生活却是平庸枯燥的,比不上这简陋的草堂中瞬息万变、应接不暇的景色,和那游目骋怀、无拘无束的浓郁的情趣。这里已经委婉流露出了诗人追求新鲜活泼、自由无碍的生活的思想。

  由这关键性的两句,引出了诗人的深深感慨。从“幸有数亩田”到末尾,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区区微官的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自己本有几亩薄田,可以像二仲那样过隐居的生活;也听过“达士”规劝之语,正与诗人心相通。却错误地做了个于世无补、于己不利的区区小官,现在因假而还归草堂,看到自己满身尘俗之气,无地自容啊。如今,钓竿疏远了,舂米的碓也无人操作,想起来惆怅不已,望着那日暮时渐尽的飞鸟,只听见南溪几声悠扬的疏钟。最后两句,诗人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结语微妙。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而自己还滞留宦途,在异乡飘泊。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诗人的“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诗人的召唤,但同时又像是轻轻的叹息。诗人用象征、映衬手法,将不尽之意隐含在最后两句。

  不仅如此,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还形成了一种对比,隐含着诗人的深意。开始四句极写雷雨风云来势之猛,一派动荡之势,草堂似乎难以避免暴风雨的冲涮。接着,诗人虽然没有再交待风雨,但从最后两句“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的暗示中可以看出,显然风雨往别处去了,并没有降临草堂。诗人这种章法,动荡与宁静的强烈对比,无疑地隐含着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与“早闻达士语,偶然心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的出处无定的伤喟,正是统一的,两者交相映发,将这种迷惘而又感伤的情怀,表现得更为婉曲而又深沉。▲

岑参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猜您喜欢

戏学张水部赠河南少尹

郑獬郑獬 〔宋代〕

河南少尹鬓如丝,甪里先生是吏师。
花下放衙因试酒,竹间留客为寻棋。
年劳只许钞书数,月俸长留买药资。
已说开春须上表,终南山下乞分司。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公明宣

林同林同 〔宋代〕

子於亲在日,叱咤不闻声。
既曰见而说,应无学未能。

诗一首

谢直谢直 〔宋代〕

上有皇天下后土,此身不患无归所。
凭谁说与清河公,何苦为人和黄社。

写竹寄俞朝宗先生

王绂王绂 〔明代〕

与君一别十年馀,每见人来问起居。尽说丰神清似竹,霜明须发影疏疏。

病起闻说贪山颇有泉石远不能游

王令王令 〔宋代〕

一病百志堕,起逢秋物阑。
力弱未胜行,厌闻客言山。
言山多在远,虽近尚莫攀。
拏深吾无舟,逐陆谁借鞍。
不如无所闻,收心就恬安。
南轩颇扶疏,古木高四观。
不知秋叶疏,但怪朝影斑。
羸躯便偃侧,藉有藁与莞。
仰攀孤云高,卧见飞鸟褱。
苟此且自适,何能谋所艰。

次答姚叔烟见怀之作六首 其二

陈恭尹陈恭尹 〔清代〕

投湘承有赋,向往倍情深。只以千行泪,酬君一片心。

年华虚睕晚,踪迹叹浮沉。不及王家子,终身松柏林。

洞仙歌·佳期四五

朱彝尊朱彝尊 〔清代〕

佳期四五,问黄昏来否。
说与低帷月明后。
怕重门不锁,仙犬窥人,愁未稳花影匆匆分手。
鸡缸三两盏,力薄春醪,何事卿卿便中酒,翻唤养娘眠,底事谁知,灯一点尚悬红豆。
恨咫尺绳河隔三桥,全不管黄姑,夜深来又。

和周子中韵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清愁政尔喜逢兄,一笑那知客帝城。
海气不曾晴色好,黎花半落嫩寒生。
刑书夜诵端何苦,诗句春来想不平。
我亦有怀无处说,对床只欲为渠倾。

读杜子美集

姜特立姜特立 〔宋代〕

巴蜀劳重往,荆湘无定居。
宦情常造次,行橐屡空虚。
宫阙烟尘外,江村盗贼余。
弟兄踪迹断,妻子信音疎。
生理那堪说,穷愁自扫除。
千篇比金玉,万卷是菑畲。
轩轾齐梁后,凭陵汉魏初。
严公俄旅亲,岳土亦烟墟。
一切惟漂泊,平生可叹嘘。
高名天所靳,此理复何如。

观吴廷玉五云歌书其后而归之

许月卿六许月卿六 〔宋代〕

钧天九奏玉皇归,阁皂神驰重叹吁。
劝子痴人前莫说,怕渠来讨费分疏。
© 2023 三哈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