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芄兰

诗经·国风·卫风 诗经·国风·卫风〔先秦〕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芄。虽然你已佩角芄,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
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芄形。
支:借作“枝”。
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芄,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
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甲(xiá):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鉴赏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形“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形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也“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也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形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而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而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摹摹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也这一嘲讽揶揄形不难察而她“怨”形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这是诗经形惯用的复沓的手法,用以强调本意,诉说“童子”的不解风情。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也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创作背景

  有关此诗背景的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今人高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程俊英《诗经注析》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

猜您喜欢

矮僧求颂

释居简释居简 〔宋代〕

见说矮人多计较,大家知道不曾藏。
只将丈六金襴挂,莫与诸方论短长。

苦热和袁应祥用韦苏州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

郭印郭印 〔宋代〕

中扃自清凉,穿凿多门户。
神凝一气归,陋哉勤纳吐。

赠道流

陆游陆游 〔宋代〕

羽人邂逅饮旗亭,自说经年醉不醒。
曾伴翰林游赤壁,仍邀内史写黄庭。
古琴蛇蚹评无价,宝剑鱼肠托有灵。
太华何时寻此约?九霄风露宿青冥。

行县道中遇暴风雨寄吕少蒙太博

冯山冯山 〔宋代〕

霖潦经时路未通,公言行县太匆匆。安知风雨欺人处,正在溪山绝险中。

一出到头馀日在,少留随分觉途穷。却因下马心方悟,欲速无成万事同。

送崔子渊登第西归

员兴宗员兴宗 〔宋代〕

少日家邻社,生年说二崔。
诸孙接高第,吾子更长才。
意逐归鸿急,身疑社燕回。
再逢却持酒,同上望乡台。

别吴翁范翁棐翁晋兄弟三首 其一

欧大任欧大任 〔明代〕

孝丰鼎族姓为吴,尔祖联翩二大夫。世德延陵今不乏,更看文藻冠三都。

梦草亭独坐适八弟定旃洛中书至

韦谦恒韦谦恒 〔清代〕

碧梧深柳宛吾庐,短彴回廊任所如。孤艇泛从残雨后,好山看到夕阳初。

池塘春草连宵梦,宛洛秋风尺素书。莫向南天频怅望,画图终日正相于。

赠僧

释智圆释智圆 〔宋代〕

诸祖参寻遍,消摇发未华。
旧房扃海外,孤迹寄天涯。
琢句秋窗月,观空晚砌华。
时来说高趣,终去隐烟霞。

尤木石荐术士松庵求书以诗送之

李曾伯李曾伯 〔宋代〕

冲寒得得过吾门,切莫谈天不原闻。
种木十年甘自许,寄梅千里欲何云。
人谁相记怀明月,我已无心等片云。
右向霸陵逢醉尉,不须与说故将军。

乙酉岁暮有感三绝

洪咨夔洪咨夔 〔宋代〕

精神收召入腔来,水色山光面目开。
可惜行窝新失伴,雪晴未忍说寻梅。
作者的其它诗文
© 2023 三哈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